古代也曾出现过“纸币”?生不逢时的纸币文化,留下了遗憾与功绩 每日信息

2023-06-21 21:56:48     来源:顶端新闻

前言

古代也是使用过钱币的,但可惜的是未能尽全功,只留下了一片狼藉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明朝,历史上的一个强大王朝,虽然凭借一只碗打下一个王朝,仅仅是一个玩笑话,但谁也无法忽视明朝建立是何等不可思议。

而作为一个穷苦出身的皇帝,更是明白百姓之所求,所以也开科举,扩道路,筑长城。

这自然不是一朝一代之功,钱币自古便是民之根本之一,如何让百姓更好的使用成了一个问题,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“钞法”便出现了。

“钞法的诞生”

在国家建设过程中,铸铜币是不可缺少的,铜币在小额交易上,当然是没有问题的,但是对于大额的交易,铜币就捉襟见肘了。

古时一头牛的价格在两贯,这里的一贯钱都是一枚枚铜钱串起来的,对于出门要进行大货交易的人来说,挂上脖子进行交易,这是非常不方便的。

而“钞法”也就应运而生,一张纸就可以抵上一部分铜钱,可以大大的减轻携带者的不方便。

虽然大明宝钞出现了,不过对于它的定价还是需要朝廷拿主意。当时的比价是“宝钞一贯,可抵千文,或银一两;钞四贯,抵黄金一两”。

作为合法的货币和规定的兑换方式,大明宝钞得以推行开来,同时朝廷也规定,不允许以金银去直接交易,这防止了金银的直接流通,更有利于大明宝钞的推广和使用。

大明宝钞也确实风光过很长一段时间,在古代劫匪善拦路,很多携带金银的人,只需要通过穿着和包裹的重量就可以判断是否是有钱大户,进而拦路抢劫盗取钱财。

而对于携带宝钞的人则不可轻易辨认出是否是富家子弟,同时大明宝钞携带确实更为方便,也可以在各个地区进行兑换和购买。

但明朝毕竟经验不足,在最开始的风光过后,很多的纸币问题暴露了出来。

“钞法”的生不逢时

在洪武初年,明朝规定了铜钱和大明宝钞的兑换比例。

随着宝钞的大量使用,致使很多的纸钞在使用过程中,出现了很多的破损和折旧,当出现印章不清或者价值不清等情况时,往往无法交易。

而对于这种情况,明朝也推出了“倒钞法”,乡民、商旅可“以昏钞纳库易新钞,量收工墨直”,就是带着不清楚的纸币到朝廷县衙进行兑换。

可这样一来对于本就是势弱的百姓增添了更多的麻烦,往往还会出现没法辨认,无法兑换的情况。

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大明宝钞出现了大面积的贬值。

虽然规定还是那个规定,但是无法逆兑换的规则,使得当时的百姓更倾向于留住可以兑换的金银或铜钱。

所以“倒钞法”只能解决一部分纸币出现磨损的问题。

虽然大明宝钞依然在运行,并且纸币的发行方式和发行权依然掌握在国家手中,但无人兑换的未来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了。

这种情况也使得朝廷印制的宝钞出现堆积,和无法流通的情况。

纸币推广中的方法和措施

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,朝廷和地方县衙并没有拿出更好的方法去解决,反而是采取了一种强硬性的手段。

朝廷为了大明宝钞的推广,强行要求军民商贾在半月之内,将自己所拥有的铜钱上交于有司收归官。

然后依照数目进行换钞,同时不许使用铜钱进行交易,并对“敢有私藏及埋藏者,罪之”,由此来扭转大明宝钞的使用地位。

但对百姓而言,那样好使使那一样,此条法令虽然发布了,但形同一纸空文,民间百姓依然是按照铜钱价目交易,或金银直接兑换。

当对方使用的都是铜钱或金银时,往往也造成另一方也使用铜钱或金银,否则交易往往无法达成。

所以空有使用的价值,却生不逢时的无用武之地,在洪武三十年,在杭州诸群中更是流传着“不论货物贵贱,一律金银定价”。

面对这种情况,政府只有再颁严令,禁止以金银交易的命令,当然收效也是雷声大雨点小。

到永乐六年,纸钞的环境更加恶劣,朝廷一再重申严令,“以金银交易者,犯者准奸恶论”,当处以死刑。

然屡禁不止,且私下交易者甚多。到宣德元年,律法不再如此残酷,对以金银交易者,定出罚钞之律。

这法令明面上是限制交易,实者对于大货交易,一份罚钞还是可接受范围的,使用金银铜钱之风明朗了很多。

到正统十三年,朝廷突然意识到街市方为百姓生活所在,所以对街市交易再行驶禁使铜钱之令条,以此来挽救纸钞,可行驶终究太晚,收效甚微。

其实从现在的角度来看,这些命令如果返过去推行,也许可以使纸钞的废弃大大延后,当然也只能使其延后,因为纸钞的问题还有很多,非单单一个陈旧。

其实纸钞的市场是一定有的,但是当时的明朝发行宝钞却没有以贵金属来进行挂钩,更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贵金属储备。

再加上宝钞的印发较为方便,也使得滥印滥发滥用的情况出现,甚至于印制宝钞的官员私自开印并进行售卖。

使得宝钞的贬值基本是板上钉钉,造成极大的贬值后果就是百姓对宝钞已经完全无法信任了。

其废弃的趋势也已经如滔滔江水无法阻挡,已非人力能挽救,在这种情况下,朝廷也唯有颁布米麦折银之令,同时也不得不令市场也可以“弛用银之禁”。

而从此,上到官员下到百姓,金银铜钱成为主流,“朝野率皆用银,其小者乃用钱”。而曾经的一个颠覆之作纸币也只有退出历史舞台,再难掀起一朵浪花。

纸币退场,银钱当主角

当然金银铜钱的使用也非一番风顺。在万历年间,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地区,市场贸易采取“强半用银”的方针,以此来便利钱财的收归和货物交易。

但纸币的印刷退出了,银子的造假却盛行了起来。现在的很多王朝电视剧中,都有官银这一说法,而官银的重量和造制也有特殊的规定。

就算是如此,很多的官员都会进行银心以铜心替代,以此来置换官银,如果成功也基本上可以富甲一方了,当然为此丢了性命的也不在少数。

银子主要看成色和重量,而当时的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造制低色、假银的现象。

而这种低色,假银的出现,很容易扰乱市场,也使得很多百姓受到了利益损失,尤其是商业界,更是假银、伪银盛行,更有甚者出现了“专造伪银”“伪银银行”等各种伪银流通场所。

对于,朝廷当然也清楚现状,也曾屡次颁布严令刑法,但终究是没有好的对应措施,钱财动人心,这种现象是屡禁不止。唯有以定官银之色和重,来进行市场调节。

纸币的出现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过渡,在当时明朝初定,市场上通行的还是“前朝旧钱”,唯有先将前朝旧钱予以兑换和清除,才有利于各朝代钱币的稳定推行。

而纸币在这其中,确实也起到了一定作用,对于前朝旧钱没法一次性清理,唯有颁布法令,允许前朝旧钱的流通。

但由此一来,私铸钱币者大有人在,也因为私铸钱币有大礼可图,也导致了市面上,出现了大量的私铸钱币。

针对于这种情况,朝廷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去应对于私铸钱币的市场,只有想办法进行替换了。

在嘉靖三年,令户部出给榜文,

六年,再下令“晓谕京城內外商贾及铺行人等,但有收积新钱(伪钱),限一月内,尽数赴府县并各城兵马司出首”,违者“严行究治”。

隆庆元年(1567),朝廷颁定,买卖货物。

由此奠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,对于朝廷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而白银为主要货币的地位也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。

而白银地位的确定也导致了,银钱并用成为了主流,但不管是银子亦或者是铜钱原来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。

碎银好戴,却不好交易,铜钱交易方便,但数量太多。由此也催生出了一种专门兑换货币的机构——钱庄、钱肆。

可惜钱庄并非官方经营,但凡为钱庄者,均富甲一方。不过钱庄也受到朝廷的管辖,比较是金钱聚集之地,所以朝廷也对于钱庄做出了两项规定。

其一,钱庄可进行钱银兑换,但需要“遵依明示”。

一方面必须遵循官方规定的比价及其他的法令,章程。也需要有账可查,有账可依。

其二,钱庄营业必须为官府做一定的借贷款项,修桥补路啊、开衫蓄水等。

结语

纸币在明朝的整个历史过程中虽然昙花一现,但充分反映了当时朝廷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的重要性。

大明宝钞的推行和发展对于统治者的维护起到了积极作用,可惜了生不逢时的大明宝钞。

虽有心改变经济形态,却只有掀起的一次次的经济浪花,最后也只有回归于平淡。

经济是王朝的命脉之一,古人在经济方面也曾有过多次创新和发展。

虽然很多东西都没有得到保留,非是东西之罪,时势的局限限制了其发展,历史厚重,凭物来读,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纸币也能影响王朝之兴衰。

参考文献:

1.《明史》卷八一《食货志》“钱钞”

2.《大明会典》卷三一《库藏》“钱法”

3.《续文献通考》卷十一《钱币》

标签:

[责任编辑:news001]

为您推荐